不同的人际关系可以借用人际距离的远近来区分。不适当的人际距离也正是造成人际关系不良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不当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人际距离过远,亲密关系无法建立。当然有时候人际距离过近也会影响人际关系,但若从根本上来说人际距离过近所引起的人际关系不良,实际上是因为心理准备不足而造成的,在不适当的时候靠近,造成心理压力所致,或是由于人际距离过远成为习惯所致。因此,如何安全缩短人际距离的探讨上。在缩短人际距离方面,包括超越距离、穿越距离以及彼此保持接触3种方式,具体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抱持、依恋、自我认同感的确立、理想化他人、共同性与共鸣、融入及照顾。
(一)抱持
在人们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抱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不明显并且最难描述的。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需要被抱持。离开了子宫中安全而且紧密的保护,婴儿落到了广阔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摔落在地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被抱持的体验是感到“双臂环绕”的体验。身体接触的温暖和适应对方的可能性都是被抱持的感觉。
抱持的支持成分,不仅存在于被满足的儿童的生理需要,还存在于儿童学走路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引导和牵引随着行动力的提高,被充分抱持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不时地回到母亲身边“获取能量”或“触摸基地”,儿童逐渐明白这个世界有边界胜过无限。这种边界的体验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圈,个体可以生存在这个圈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的来源。
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的进行,这个圈会扩大,但成人也依然需要被抱持。所以我们需要不时地与亲人拥抱,以获得温暖。如果对环境适应良好也会让我们产生温暖的感觉。更多时候,这种抱持变得更加象征化,可以从生理领域转到情感领域。我们被那些很少碰触我们身体的人所抱持;我们也能被协会或观点所抱持。但我们一直保留着对边界感的需求。婴儿期的“抱持”演变成了之后人生岁月中的“支持”。
引发青少年认同危机的部分原因是体验抱持缺乏的认知能力。经过背叛的打击,一些青少年第一次体会到人类的无根基性。他们发现父母并不能真正地保护他们,他们自己也不可能获得安全感或不朽的名声。青少年令人头疼的行为背后往往是隐藏在儿童期快乐的幻想之中的对人类本质的无助感的愤怒。当青少年开始理解死亡是万事万物皆将坠入的深渊这一无法避免的事实时,他们会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充分的抱持是心理发展的框架,在缺乏充分抱持的情况下,情感是不会得到成长的。在这种情况下,诸如药物和酒精之类的成瘾品变成了象征性的抱持者和安慰的可靠来源。
当我们感到被抱持的时候,我们就能将我们自己导向未来。抱持是我们愿意探索外部世界,与外界发生联结的原动力,抱持让我们向人际关系迈出了第一步。
(二)依恋
依恋是基本的、天生的需求,如同对食物和性的需求一样根植于人类的生物性。处于孤独之中,就像坠落一样,是令人害怕的体验。人会为了降低焦虑而主动依恋某个人。
抱持的对立面是坠落,依恋的对立面则是孤独。
抱持是发生在臂弯之中的,依恋是发生在接触、眼神、声音之中的被抱持是被动的,依恋是主动的。
依恋是随着时间成长起来的:一个人不可能“一下子”就依恋上某个人。
从婴儿早期开始,婴儿就能够根据气味和声音识别出依恋对象。当处于沮丧或痛苦状态的时候,婴儿最强烈的需要与依恋对象亲近。
1973年,约翰·鲍比( John Bowlby)的同事玛丽·安因斯沃斯 Mary AInsworth)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作为一种测试年幼儿童的依恋行为的方法。临时把儿童从母亲身边带走,放在一个游戏室里,然后仔细观察儿童再次见到母亲后的反应。安全型的儿童反对母亲的缺席,但依然确信母亲会回到他们身边,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兴奋地冲向母亲;焦虑一矛盾型儿童对母亲的回应性和可获性感到不确定,当再次见到母亲的时候,他们对待母亲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们会非常生气地靠近母亲,抗拒她伸开双手朝向他们动作,在内心渴望亲近的愿望和对亲近感的愤怒抵抗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斗争;焦虑一回避型的儿童对母亲的回应没有信心,并不寻找母亲,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也不问候母亲,他们似乎努力着不需要母亲。
我们对依恋对象的需要就是他们的回应性,处于情感之中就是对依恋的要求,即使是负面的回应也比根本没有回应要好。
从青少年开始,个体可能会依恋父母之外的新个体。
考贝克( Kobak和斯奇瑞(Sce)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认为他们的父母是有爱心的且在他们遭遇沮丧事件的时候能够找到他们的学生,在压力中最能调节他们的负面情绪。他人也会认为他们的焦虑感更低,比同龄人更有社交能力。
通过对照,那些“忽略”型依恋模式的青少年感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是疏远的、非支持性的,并且倾向于以“强迫性自立”的方式来对情境作出回应。这些人不相信他人会在那里帮助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带有敌意并且更为疏远的。
焦虑一矛盾型儿童在青少年晚期的依恋是最为焦虑的,他们的同伴也认为他们极度焦虑。
对亲近、安全感、舒适感和关心的需求表达是成人依恋需求的表达,有个人知道你在那里、为你接机、和你一起参加家庭聚会或看电影,这些是成人的“安全基地”的表达。
在不幸的时候给朋友打电话却无人接听,这是生命中最糟糕的经历之一。打了电话却无人回应,无异于明白在这世上彻底的孤独、彻底的悲伤。因此,很多人发展出对抗依恋体验的僵化防御方式。如果我们永不依恋他人,我们就永远不会被丧失或抛弃所伤,这是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被很多人抱持,但依恋于某个特定的人之后就不会再接受其他替代者了。所以依恋可能会遭受丧失之痛和必然的悲伤风险。分离焦虑是依恋系统遭遇危险的信号。
安全依恋的成人不管重要他人在客观距离上是否和他们很接近,都会感到与重要他人的接近感。仅仅知道有个人在情感上对我们有所回应,这本身就会有所帮助。当我们感到在依恋方面安全的时候,就有可能去探索,这是我们发展人际关系的开始。有了可以依靠的人,我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其他关系。
只有当我们感到害怕、生病或疲惫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回到依恋对象的身边。依恋的快乐是亲密关系本身所固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