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土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 Jean Piage曾说过:“智慧的本质是适应。”适应和发展是所有历史阶段所有人的两大任务。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适应和发展问题变得更严峻、更突出、更难以顺利完成。职校学生更是面临身心成长,环境改变与社会转型等多方面变化的挑战。良好的适应性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职校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只有学会积极地适应客观环境,调整自己与环境不适应的行为,达到自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我们才能在每个人生阶段中不断走向自我完善,更好的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适应
适应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源自于拉丁文 Adaptare,最早在科学领域中使用“适应”概念的是生物学,后来是社会学、文化学,如今心理学借用了这一概念。
生物学认为,适应是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一般包含两个基本含义:①生物的结构大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在生物的各个层次上都显示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②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
社会学认为,社会的适应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生产中,一方面是人们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实现物质转换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正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适应是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交流而改变原来的性质、特点、模式的过程。文化适应模式实质就是文化的交流、继承、传播与创新。心理学的适应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有机体的机能和感知觉水平上,心理学家直接引用生物学和生理学中的适应含义。他们认为,适应至少可以从两种类型进行理解:①长期性适应过程,即指个体或种族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生理机能或心理结构上产生改变,以适合自身生存环境的历程。②即时性的适应过程,既有机体感官随着所接受的刺激的持续延长,使感受性水平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
(二)社会适应
个体的社会适应是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社会环境变化,遵循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不断地学习、交往、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去承担社会责任,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心理和行为活动。
社会适应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反映在人才身上是比较直接而且明显的。例如,在智能指标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待同样工作表现出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效果是不一样的。应该说,每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都是针对特定某个环境而言的,并且具有适应性强与弱的区别。
社会适应性虽然不是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但是它在实际工作中又无时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经验的积累和才能的发挥。在特殊情况下,它将起到比智能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应激状态下,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往往比智慧更重要。事实上,对于人才来说,导致其工作上的受挫或失败,表现为适应、自我调节能力差者多;知识欠缺,经验不足者少。
1、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内容
社会适应行为也叫社会适应能力,它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指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Goleman)博士提出了情绪智力理论,认为一个人要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他把情绪智力概况为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自我的情绪,自我感知的能力。
(2)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识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他认为自我感知是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人类对心灵的自我感受,是心理顿悟的根基。管理自我是建立在自我知觉基础上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安慰。自我激励是主体为趋向某目标而做的自我调动与自我智慧的体现。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是体察他人情感的人际关系能力。处理人际关系是调控与他人相处的情绪反应技巧,具体指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效能等。情绪智力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管理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社会适应的基本要素
1)健康的体魄
身体如果有问题,无论什么事都是做不好的。健康的身体是适应社会的基础。
2)好学的态度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是适应社会的前提。
3)宽容的品格
宽容待人,也宽容待己,任何沟壑也会变成坦途。宽容是适应社会的首要法宝。
4)沟通的意识
沟通可以解惑;沟通可以赢得他人的帮助,形成强大的合力;沟通是适应社会的有效方法。
3、社会适应的方式
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以下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1)问题解决
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
2)接受情境
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做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
3)心理防御
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以及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个体在生活中习得的某些应付挫折的反应方式,其目的在于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更好地适应环境。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著名的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最早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反应,用以防止为社会规范所限制的不能接受或不能直接表达的本能冲动,并使“自我”与“超我”和外界现实协调起来。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神经症的发病机制或主要症状是某种防御机制的结果,通过这些机制把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从意识中排除出去,或转变为精神症状。
范伦特( George E。 VAIllant)把防御机制分为4个层次: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神经质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他认为防御机制具有适应意义,随着人格的成长,个体适应水平会不断提高。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发挥以下6种作用:
(1)投射作用,即把自己不能承认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投射给别人或归因于外界事物的作用。
(2)升华作用,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3)文饰作用,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
(4)倒退作用,指一个人采取倒退到童年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从而逃避紧张或不满的情境。
(5)移位作用,指将在一种情境中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比较安全的情境中释放出来。
(6)补偿作用,指个人因身心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空虚感。
4、社会适应行为的任务来源
1)内在适应
青少年期社会适应行为的内在适应也是个体的自我适应,主要是个体适应来自自我内部的身体发展、人格成长、情感变化等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内在适应的要求是使个体发展成为成熟、自主、有个性的社会主体,它包括心理适应、性生理成熟适应、身体变化适应等方面。
心理适应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情感、人格等变化的自我调节和行为反应,如人格发展适应、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行为等;性生理成熟适应,指个体随着进入青春期对自己性生理成熟所表现出来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反应;身体变化适应,指个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生理状况、体貌特征变化的适应行为。青少年期内在适应的核心是人格发展、情绪的调控以及性生理的成熟。
2)外部适应
外部适应是指个体对来自外界社会环境、规范和要求、在社会生活和交往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行为,是个体社会适应的主要任务。外部适应的要求是使个体成为个社会的、道德的、文化的、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发展智慧的人。外部适应的任务包括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升学就业适应、道德规范适应、科技适应等多方面,其核心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能力。
适应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源自于拉丁文 Adaptare,最早在科学领域中使用“适应”概念的是生物学,后来是社会学、文化学,如今心理学借用了这一概念。
生物学认为,适应是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一般包含两个基本含义:①生物的结构大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在生物的各个层次上都显示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②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
社会学认为,社会的适应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生产中,一方面是人们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实现物质转换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正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适应是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交流而改变原来的性质、特点、模式的过程。文化适应模式实质就是文化的交流、继承、传播与创新。心理学的适应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有机体的机能和感知觉水平上,心理学家直接引用生物学和生理学中的适应含义。他们认为,适应至少可以从两种类型进行理解:①长期性适应过程,即指个体或种族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生理机能或心理结构上产生改变,以适合自身生存环境的历程。②即时性的适应过程,既有机体感官随着所接受的刺激的持续延长,使感受性水平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
(二)社会适应
个体的社会适应是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社会环境变化,遵循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不断地学习、交往、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去承担社会责任,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心理和行为活动。
社会适应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反映在人才身上是比较直接而且明显的。例如,在智能指标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待同样工作表现出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效果是不一样的。应该说,每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都是针对特定某个环境而言的,并且具有适应性强与弱的区别。
社会适应性虽然不是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但是它在实际工作中又无时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经验的积累和才能的发挥。在特殊情况下,它将起到比智能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应激状态下,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往往比智慧更重要。事实上,对于人才来说,导致其工作上的受挫或失败,表现为适应、自我调节能力差者多;知识欠缺,经验不足者少。
1、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内容
社会适应行为也叫社会适应能力,它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指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Goleman)博士提出了情绪智力理论,认为一个人要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他把情绪智力概况为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自我的情绪,自我感知的能力。
(2)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识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他认为自我感知是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人类对心灵的自我感受,是心理顿悟的根基。管理自我是建立在自我知觉基础上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安慰。自我激励是主体为趋向某目标而做的自我调动与自我智慧的体现。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是体察他人情感的人际关系能力。处理人际关系是调控与他人相处的情绪反应技巧,具体指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效能等。情绪智力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管理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社会适应的基本要素
1)健康的体魄
身体如果有问题,无论什么事都是做不好的。健康的身体是适应社会的基础。
2)好学的态度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是适应社会的前提。
3)宽容的品格
宽容待人,也宽容待己,任何沟壑也会变成坦途。宽容是适应社会的首要法宝。
4)沟通的意识
沟通可以解惑;沟通可以赢得他人的帮助,形成强大的合力;沟通是适应社会的有效方法。
3、社会适应的方式
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以下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1)问题解决
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
2)接受情境
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做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
3)心理防御
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以及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个体在生活中习得的某些应付挫折的反应方式,其目的在于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更好地适应环境。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著名的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最早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反应,用以防止为社会规范所限制的不能接受或不能直接表达的本能冲动,并使“自我”与“超我”和外界现实协调起来。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神经症的发病机制或主要症状是某种防御机制的结果,通过这些机制把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从意识中排除出去,或转变为精神症状。
范伦特( George E。 VAIllant)把防御机制分为4个层次: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神经质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他认为防御机制具有适应意义,随着人格的成长,个体适应水平会不断提高。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发挥以下6种作用:
(1)投射作用,即把自己不能承认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投射给别人或归因于外界事物的作用。
(2)升华作用,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3)文饰作用,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
(4)倒退作用,指一个人采取倒退到童年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从而逃避紧张或不满的情境。
(5)移位作用,指将在一种情境中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比较安全的情境中释放出来。
(6)补偿作用,指个人因身心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空虚感。
4、社会适应行为的任务来源
1)内在适应
青少年期社会适应行为的内在适应也是个体的自我适应,主要是个体适应来自自我内部的身体发展、人格成长、情感变化等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内在适应的要求是使个体发展成为成熟、自主、有个性的社会主体,它包括心理适应、性生理成熟适应、身体变化适应等方面。
心理适应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情感、人格等变化的自我调节和行为反应,如人格发展适应、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行为等;性生理成熟适应,指个体随着进入青春期对自己性生理成熟所表现出来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反应;身体变化适应,指个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生理状况、体貌特征变化的适应行为。青少年期内在适应的核心是人格发展、情绪的调控以及性生理的成熟。
2)外部适应
外部适应是指个体对来自外界社会环境、规范和要求、在社会生活和交往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行为,是个体社会适应的主要任务。外部适应的要求是使个体成为个社会的、道德的、文化的、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发展智慧的人。外部适应的任务包括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升学就业适应、道德规范适应、科技适应等多方面,其核心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