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呼叫中心服务商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心理系统,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类。
       1、以内容上分
       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的感知和评价,既包括身材、容貌和性别等,又包括身体的感觉。
例如
我的容貌:我长得好看吗?我的皮肤是什么颜色?
我的身材:我有多高?我胖吗?
我的体质:我健康吗?我跑得快吗?
我的身体感觉:疼痛、饥饿、疲倦
       2)社会自我
       个体对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感知和评价。
例如
我的角色:女儿、姐姐、学生、班长
我的道德品质:乐于助人、真诚、有责任感。
我的人际关系:善于交际、周围的人都喜欢我。
       3)心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自我感知、思维、记忆、智力、性格、需要、爱好、价值观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认知与评价。
例如
我的性格:我开朗吗?我外向吗?我是谨慎的还是容易冲动的?
我的能力:我的语言表达水平如何?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
我的情绪:开心、郁闷、幸福感。
我的观念信仰:我信仰宗教吗?我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这里我们引入TA沟通分析理论中关于自我状态的概念,进一步来说明人的心理自我。
       每一个人都有3种自我状态:Chd儿童自我,简称C; Parent父母自我,简称P;Adut成人自我,简称A。
       父母自我是保留在个性中的,由父母或重要他人给予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可以说是父母灌输给每个人的。父母自我状态就像一台录音机,它是生活中预先记录、预先判断或偏见规则的收集者。
       当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他的思考、感受及行为方式像他的父母或抚养他长大的某些人。父母自我状态做决定,不需要理由,通常在这种状态中人会表现出:犀利的眼神、叉腰伸指头、轻抚头顶、叮咛嘱托的行为。讲话时常说,“我要是你的话……”“你定要”“你应该…”,或说对方愚蠢、荒唐、滑稽淘气、可爱、宝贝等;成人自我与年龄无关,而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合乎逻辑的思维、判断及反应状态。是针对目前现实的自主性感觉、思想和行为的组合体;其特点是明智、理性、重视思考、不情绪化。主要表现为集中注意力、条理清晰、常计算。讲话时常说,“我个人看法是……”“我想…”“为什么“我认为……”等;儿童自我就是一套自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思想、感觉及行为,是来自内在的,即人自身的反应与经验。其特征为非理性、情绪化,暴露了天赋秉性。了解一个人的儿童自我,可以了解其内心深处的需要,它主要表现为:高兴时欢呼雀跃、高叫、拍掌叫好:难过时撅嘴逃避困难。讲话时常说,“我猜“我喜欢我就要“等我长大的时.......”等
       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表现得像个孩子,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我们思考、感受、看、听及反应都会像只有几岁的小孩。
       自我状态主要有下列种组合,如图1-1所示        
3种不同类型自我状态的组合
       图1-1(a)所示为有长者温情,但过于刻板:具有父母的温情并受他人敬仰,但因为A过于弱小而易受欺骗,又因C过于缺乏而使周围的人感到拘束死板—中国古代君子的形象.
       图1-2(b)所示为有激情但缺乏人情味:既不会照顾他人,又不能规诫自己的部下,一心只顾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且缺乏C,让人感觉不到人情味。
       图1-2(c)所示为第一印象不错但不可靠:像佛爷一样慈悲的人——天真无邪,但缺乏现实感,不会成为能照料他人、鼓励他人并被他人信赖的人。
       自我状态辨别的4种方法如下所述。
      (1)行为观点。行为包括手势、音调、表情、眼神以及其他可以从一个人身上观察到的事。
      (2)社交观点。当面对另一人某个样子时所表现出的特定行为。这意味着个体对于自己目前自我状态的了解,也可成为了解对方自我状态的资源
     (3)历史观点。指此人迟早会说出这个自我状态的来源。
     (4)现象观点。指一个人可以用同等的强度再次体验他获得自我状态的那一刻。
      自我状态典型行为的标志,如图1-2所示。                                   
自我状态典型的行为标志
       GP控制的父亲
       长处:能识别理想的追求,道德、伦理、善恶
       短处:追究责任、支配性的、威严的、过分严肃尖锐的、抱有偏见、挑剔。
       NP哺育的母亲
       长处:温柔的、哺育的、保护的、为别人着想、爱心丰沛的
      短处:溺爱、过分干涉、过分保护、过分照顾。
     A—成人
      长处:情报的收集、分析、对客观的理解、现实的判断、计算、下功夫。
     短处:冷淡的、缺乏人情味、以事实为先胜于人的心情。
      FC自由奔放的孩子
      长处:自由奔放、开朗、创造性、敏感的、好奇心旺盛、天真烂漫
      短处:以自我为中心、本能的、骄傲、任性
      AC—顺从的孩子
      长处:率真、协调性、适应性、信赖别人。
      短处:丧失自信、自责的观念、没有自主性、依赖性的、关闭在自己的“贝壳”之中、辩解、反抗就会产生自我对自身心理地位的看法问题。
      心理地位是描述孩子于最早期时对于自己、他人、世界的信念或结论。在每个孩子诞生时,对于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正面特质、资源及潜能的增强有与生俱来的信心。4种基本地位如下所述。
       我好—你不好
       这是怀疑者或独断者的典型态度,是一种通过有意贬低他人来维持自己良好感觉的生活观
       我不好—你好
        这是自卑或抑郁症患者的典型态度,是一种与他人相比觉得自己处于无能状态的生活观。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典型态度,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认可,放弃了生活的希望,失去了生活的兴趣,具有无力应对现实环境、自我毁灭的态度。
       我好—你好
       这是健康的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是一种双赢的状态。是治疗所要追求的目标。特别要注意这里的“好”,是“足够好”而不是“非常好”。另外,这里说的“好”,也并不是说对方或自己的所有方面或者行为。“我好——你好”某种程度上和卡尔塞姆·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及马丁·布伯( Martin buber)的“我—你”关系类似。
       当我好你也好时,我想要爱你,而不抓住你;参与你,而不侵犯你;邀请你,而不要求;离开你,而不歉疚;批评你,而不责备;帮助你,而不同情。
       几乎所有人,都在不同的时间段处于不同的人生地位。但通常,一个人有一个基本的人生地位。
       心理地位是我们在生命早期所得到关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结论,通常这些是以偏概全、绝对的观点,我们以它来支持自己在生活中所做的一些决定。心理地位可以说是我们在日后所形成的脚本或生活计划的基础。
       个人将自己生理、心理及社会的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比较全面的自己。而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并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使每个人都有别于他人。
        2、从体现形式上分
        从体现形式上,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感觉和观察,包括生理我、社会我和心理我,是客我部分;美国学者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是最早对“自我”进行研究的心理学者,他认为:“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就是说,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家庭、工作、财产及关系的总和。他还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即是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是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客体我,即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即作为认识对象的自我。人类学家米德( M。 Mead)
把前者称为1,后者称为me。
       詹姆士认为:“我”与“我的”很难区分,他反对将“从属于我的”东西与“真正的我”区别开来,我的身体、服饰、妻子、儿女、财产、地位都是自我本身的各种关系,参与了自我的构成。
       詹姆士进一步将客体我分为3个部分:①物质自我,即与周围物质客体相伴随的躯体我;②社会自我,即关于别人对自己看法的意识;③精神自我,即个人内在或主观的存在,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特征、思考与情感。
       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分析和判断,主要涉及“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
       例如
       我是一个聪明的男孩。
       我太瘦了。
       我很受欢迎
       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对于个人的内心体验、行为表现及人际关系协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容易产生自大或自卑心理,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2)自我体验
       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的问题。“满意”则自我肯定,信心十足;反之,则自我否定,垂头丧气。
       例如
       我对自己感觉糟透了。
       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受到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和社会期望标准的影响,与客观情况并非协调一致。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对自己失望时,整个世界都似乎成了“灰色”;而当你充满自信时,对自己的缺点都可以合理化、积极地去看待它。它的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自身发展要求的高低及行动方向的对错。因此,经常检视自己的自我体验,探索负面体验背后的根源,有助于获得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3)自我控制
       个体对自己言语、行为和活动的调节、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约束作用,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自我认识了解了“我”,自我体验感受了“我”,自我控制则是要表现“我”。在此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即“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其二,自己对自己的指导,即“我可以怎样做”。
       例如
       我要克服贪睡的欲望,晨起跑步、早读
      我要待人彬彬有礼,举止得体,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的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自我认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强化自我认识,影响自我控制的行动方向;自我控制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
3。从存在方式上分
       从存在方式上,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1)现实自我。个体对自己当前总体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
       (2)投射自我(镜中我)。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
      (3)理想自我。个体想要达到的理想化的“我”,一般高于现实中的我。
       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不一定一致,当两者间距离相当大时,个体会感到别人不理解自己,易产生隔阂、误会。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动力,当理想自我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符合社会期望时,最可能获得实现。
       三者之间有较大差距或相互矛盾,会引起个体内心混乱,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活动程序
       1、请在第2栏的空格里填写你自己的真实情况;在第3栏空格里填写理想中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例如在身高一行,现实的我可能是1.65米,而理想的我是18米;在第4栏中填写日常生活中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请按自己的真实想法填写表格
       2、完成后请比较,“理想的我”与“真实的我”,两者不相符的项目有多少?差距大吗?请思考一下,这些项目中,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改变的。对可以改变的,你将如何努力以达到理想状态,改变的代价你能否承担?对不可改变的,你是否愿意接受?
      3、再比较一下“真实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两者间有何差距,如果差距较大,请认真反思,这种差距是怎样形成的?是否因为压抑、担忧等心理因素,把真实的自己掩藏起来了,把伪装的自己呈现给了他人?这种差距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是否让自己与他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总结:
       如何看待我们的外表和家庭出身,这部分“天赐”的内容,对心理健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于不能改变的事物,捶胸顿足,怨天尤人仍然于事无补。要想保持心灵健康平和,重要的原则就是对那些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事物坦然接受。这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积极的达观和智慧。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我们也会对他人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欣赏。千万不要小看了接受自己表不完美这件事,它是接受万物的“门票”。

上一篇:自我意识不同阶段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下一篇: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

专业的呼叫中心服务商
访问手机版
微信扫一扫

专业的电话呼叫中心 系统服务商
全国统一热线:4006-550-388
地址:中国·成都隆鑫九熙广场3期1栋2203
Copyright © 2002-2016 呼叫中心 版权申明 蜀ICP备11025024号-1 24小时客服专线:028-83110277 6592977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