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层组网
软交换呼叫中心传送层组网方案的选择主要考虑两点:服务质量保障和安全。
传送层组网需要满足软交换呼叫中心业务要求的承载网络服务质量要求:接入网关、中继网关等局端设备间端到端网络条件要达到丢包率≤1%、网络抖动≤20ms、时延≤150ms;IAD、软终端等用户端设备间端到端网络条件要达到丢包率≤2%、网络抖动≤30ms、时延≤250ms。接入网关、中继网关通常位于城域网汇聚层,IAD和软中断对应了城域网接入末端,作为通信业务的软交换呼叫中心业务需要在广域范围内提供,因此,软交换呼叫中心业务对承载网提出的端到端服务质量要求需要分解成:城域网——骨干网——城域网三段,只有当全程网络都提供相应QoS时,端到端的软交换呼叫中心业务QoS才能实现。
在安全方面,软交换呼叫中心内网区的承载网络要求能为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提供安全组网的保障,需要在网络层面实现软交换呼叫中心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以及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与非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设备间的消息隔离。
6.3.1核心数据网组网
组建能提供服务质量保障的软交换呼叫中心核心数据网,方案主要有两种:
1)改造原有数据骨干网络,使其拥有区分等级服务的能力。改造当前的互联网骨干承载网需要以DiffServ模式结合队列调度、带宽保证、COPS等多种QoS技术实现对业务分类控制,改造效率和效果与现有网络的网络结构、设备能力、业务流量等因素有关。
2)新建与原有互联网骨千网络平行的第二张IP骨干网,承载需要服务质量保障的业务。新建网络可以采用全网较为统一的设备和技术,便于实施MPLS、QoS,路由快速收敛、快速重路由等技术,通过集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实现业务实现策略、路由策略、技术选择和网络结构的一致性,成为可控制、可管理的业务承载网络。这种方式的组网示意图如图6-4
图6-4 原有互联网骨干网络层面与新建的区分服务质量网络关系示意图
对于通常部署在城域网骨干层面的软交换呼叫中心和城域网核心层面的大型网关设备,为了保证软交换呼叫中心网元的网络层安全,核心承载通常以组建VPN的方式来保障软交换呼叫中心;访问控制列表、策略路由等方式理论上也可以实现软交换呼叫中心网元与其他设备的网络层隔离,但实施起来复杂,扩展性比较差。
6.3.2城域接入组网
当前,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在城域接入段的组网可以选择的技术方案包括:
1.城域网优化
现有的城域网具有良好的连通性,但缺乏提供QoS的能力。优化现有城域网,既可以保持其良好的连通性,还提供对业务和用户的区分服务。为提供业务区分服务而进行的城域网优化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在IP城域网边缘构建清晰的业务接入控制层面,实现集中的业务提供和控制;部署在接入控制层面的设备包括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业务路由器(SR)等。软交换呼叫中心边缘接入控制设备在作为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边界安全设备的同时,可以帮助城域网设备实现对软交换呼叫中心业务的区分。
2)对城域网网络结构进行调整,以利于QoS策略的部署。
3)提升设备能力,部署开展以DiffServ模式结合队列调度、带宽保证、COPS等多种QoS技术,提供二三层网络QoS保证。
从安全角度考虑,城域网需要为接入网关、中继网关等部署在城域网的软交换呼叫中心高安全等级设备提供网络层安全保护。
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IAD和软终端等用户侧终端的接入必须通过城域网实现,因此,IAD和软终端用户的QoS实现必须通过城域网优化来实现。对于接入网关和中继网关等局端设备,除了城域网优化方式可以为其提供接入承载外,使用城域传送网提供专线连接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2.使用城域传送网提供专线连接
城域传送网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网技术,包括SDH、MSTP、RPR和城域WDM等。
MSTP是对传统的SDH设备进行改进,通过灵活的业务适配将不同颗粒的多种业务、多种协议映射到SDH帧中,并通过SDH传送。MSTP在继承SDH功能的基础上,提供SDH、ATM和以太网等丰富的业务接口,可以通过更换接口模块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MSTP对以太网业务提供二层交换、VLAN支持、流量控制、业务/端口的汇聚和统计复用功能,并可以实现传输链路的带宽可配置。MSTP对各种业务具有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
弹性分组环(RPR)是一种基于MAC层的新技术,已经由IEEE802.17T作组完成标准化。RPR能够提供多种业务在环形拓扑结构上的高效传送。RPR技术具有拥塞控制机制和公平算法。RPR技术的应用分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引入支持RPR功能的线路接口板,对IP设备进行升级,支持环网保护,提高系统可靠性;二是独立式RPR设备,可以同时支持数据和TDM业务,也称为基于分组的多业务平台(MSPP),主要应用在网络的接入层;三是与MSTP设备相结合,增强MSTP对数据业务的支持能力,使其同时具有SDH和RPR的优势,适用范围更广泛。
城域WDM又分为DWDM和CWDM两种,两者各有其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城域DWDM来源于长途DWDM技术,它具有技术成熟、传输距离远、波长数多的特点,可以组建比较大的OADM环网,适用于城域传送网的核心层。CWDM技术是针对城域网的需求而产生的技术,优点是设备体积小、功耗低、价格便宜,适用于城域网的接入层,解决光纤短缺问题。
在这几种城域传送网技术中,以MSTP提供高质量的以太网专线业务的方式最为普遍,MSTP以太网专线业务可以包括点到点专线业务和点到多点汇聚型专线业务,也可以提供共享带宽类的以太网业务。
MSTP专线可以为软交换大型网关节点及软交换呼叫中心集团客户提供安全的、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接入服务。
6.4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包括接入网关、用户终端、信令网关以及中继网关等网元设备。一方面通过AG、IAD和终端设备提供用户接入,另一方面通过信令网关、中继网关等设备实现与PSTN/ISDN及其他网络互通的功能。
6.4.1用户接入
6.4.1.1网络组织
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可以根据用户所在地域具备的基础设施、用户需求和用户规模选择不同的用户接入方式,用户的接入主要包括采用AG、IAD、智能终端等方式。
从网络安全的角度考虑,根据所采用的接入方式不同,接入设备或终端与软交换呼叫中心核心网络的连接方式应有所区分6对于采用IAD设备和智能终端实现用户接入的方式,用户一般if过公网接入到软交换呼叫中心的核心网络,此时需要通过布放边缘接入控制设备来保证核心网络的妄全,通过边缘接入控制设备区分内网区和外网区。对于采用AG的接入方式,AG设备直接连接到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的内网区。网络组织如图6-5所示。
图6-5用户接入网络组织
6.4.1.2用户接入设备的设置
用户接入设备的布放应该综合考虑用户分布、业务需求、用户侧基础设施部署等多种因素,选择采用接入网关、IAD、智能终端等用户接入方式。
1.接入网关的布放
接入网关适合为具有一定用户规模的集团用户及密集小区用户提供语音、传真、拨号上网等接入方案,可以替代传统PSTN中的小型集团交换机、端局及远端模块。接入网关一般情况下不要求成对设置,以本地网为单位布放。
当选用AG设备实现用户接入时,可以选用只提供语音接口的单一接入设备,也可采用提供语音和宽带数据接口的综合接入网关设备实现用户的接入。采用综合接入设备可便于将来在有数据业务需求时通过增加xDSL板卡方式提供宽带数据接入功能。
对于不能提供宽带数据接入而又具备SDH资源的部分地区,也可以利用AG或TG所带的V5接口通过远端模块的布放实现用户的接入。
2.IAD的布放
对于同时有数据与语音需求,并且点多量少的分散用户(如话吧、商业楼宇等用户),可以通过IAD设备提供用户接入。
实际布放时应根据用户侧基础设施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接入模式,例如,对于具备五类线资源的用户可以采用LAN+IAD的接入模式;对于只具备双绞线资源的用户可以采用xDSL+IAD接入模式。
3.智能终端的布放
智能终端适用于对视频、数据、语音的综合通信类业务需求强烈的用户。对于具有企业网或校园网的大客户,可以采用智能终端结合IAD/AG布放的方式实现用户接入。
4.边缘接入控制设备
通过公网接入的IAD和SIP用户需要通过边缘接入控制设备BAC接入软交换呼叫中心核心网络,BAC设备可通过网络冗余机制提供可靠性保证。
6.4.2信令网关
1、网络组织
1、网络组织
根据网络规模,信令网关可采用直连或准直连方式与No.7信令网互通。当采用直连方式时,信令网关根据网络实际需求与所在本地网的长途、汇接及网关局等设备直接相连。采用准直连方式时,信令网关与所在本地网LSTP和/或HSTP相连。当信令网关成对配置时,采用负荷分担方式相连。
2.信令网关的设置
信令网关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媒体网关或软交换呼叫中心设备综合设置。独立信令网关的设置应遵循大容量、少局所的原则,应采用基于M3UA的信令转接点组网方案,一个或一对信令网关可以为多个采用不同信令点码的软交换呼叫中心设备提供信令转接。
在网络建设初期,信令网关不采用成对设置的方式;后期,随着业务量增长,为确保网络的安全,信令网关可考虑成对设置,并采用负荷分担组网方式。
6.4.3中继网关
1.网络组织
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通过设置中继网关实现与PSTN/ISDN的互通。应根据软交换呼叫中心网络建设的不同切入方式,如从长途层面、汇接层面、端局层面等切入方式确定中继网关与PSTN/ISDN的互通点、网络组织及话务分担方式。中继网关应根据软交换呼叫中心设备在PSTN/ISDN所处的位置设置与相关局点,例如,长途局、汇接局、端局和关口局等的直达电路。
2.中继网关的设置
中继媒体网关的设置应符合大容量、少局所的原则。中继媒体网关一般以本地网为单位进行布放,根据实际业务量和网络组织的需要,确定中继媒体网关的数量和容量。设备放置在电信机房,可采用专线或VPN形式接入软交换呼叫中心核心网络,承载与普通公众数据网络相隔离。